有多少人每天都在拼命地攻击自己?
Time:2019-10-19 Source: Hit:387
有多少人每天都在拼命地攻击自己?
生活中,你自己会不会有过这样的想法?
“如果再考砸,我就去死。”
“到了年底,今年的目标又没完成,真失败。”
“天哪,周末又睡得太晚起来,一个上午过去了,自己啥事情都没干!”
“我的朋友都考研了,去大城市发展了,恋爱了,活得那么有目标,我却做着不怎么样的工作,过着不怎么样的人生,完全是在浪费生命……”
其实,“想做好”,是极为正常的想法,和别人比较,从而鞭策自己,或者对自己有所要求,订立一些目标然后努力完成,怎么看也是好事、正面、积极。
但是——很多人的“想做好”,后面跟着的并不是制定目标、付诸行动、有效率地一点点达成。很多人“想做好”的同时,其实是深深地沉浸在“我不够好”的自我谴责里。他们内心充斥着大量对自己的攻击、对自我的责备,在努力之前,就已经淹没在“我如此糟糕和无力”的海洋中。先本能地否定自己,然后,再耗尽能量去承受和消化对自我攻击带来的各种羞耻感、抑郁和焦虑等痛苦感觉。
结果就是什么都还没干,就已经在心理和生理上,精疲力竭。
真的想完成一个比较困难的“小目标”,想做得更好,首先要做的是觉察一下你是否在努力前或者努力中,一边努力一边进行着自我攻击。
觉察一下,你是否在努力前就已经陷入了“我不够好”的惯性批判性思维,无法自拔。批判自我,很多时候并不会对自己带来真正的鞭策。
很多人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,以为批判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。
“我有一个事情没做好,羞耻感立刻袭来,然后一部分的自我会去攻击这个羞耻的自我。这种感觉让我很痛苦,我不得不背负着这种羞耻感和被攻击的感觉,被动努力。”
但是,当我们带着不够好的自己,背负着羞耻感和被攻击的感觉,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苦苦挣扎时,真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能力吗?
心理学中的羞耻感(shame),是个体把所有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时,而产生的痛苦体验。
一个人在不接纳自己的现状,对自我进行攻击时,往往就会沉浸在一种这样的痛苦体验中。
这当然不利于我们瞄准一个困难的目标,并专注完成它。在自我攻击中,你的内心矛盾而分裂,当然就很难真正进入锁定目标,专注努力,获得成功的通道。带着“我不够好”的内心标签去努力,你的努力,往往事倍功半。
负面思维、消极暗示、没有觉察的潜意识模式,不只是拖住了你成功的后腿,其实是牢牢捆住了你的两条腿。
在行动或者制定一个现实的目标前,我们的确需要解决一下我们的思想问题,或者面对一下,我们更深处的自己。
只有这样,你的努力才会变得更有效率,更有可能通往你的意识和潜意识都真正渴望的目标。如果不接受现实,强烈地攻击自己,把力气都花在抵抗和攻击上,那么你改变所需要的专注、相信、能量,从何而来?
你当然会觉得举步维艰。
所以,努力前,的确需要觉察。
你需要在内心找一个空间,装下那个你认为“不够好的旧的自己”。
因为我们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接不接受,我们都不可能把那个自己杀死。
接受它的存在,我们才能在这种接受中不再消耗能量去抵抗去谴责去逃避。最终,我们才能在平静中,轻装前行,去塑造一个新的自己。
(责任编辑:吴佳璐)
节选自:壹心理:周小宽